想象中的印度和真實的印度差距有多大
[摘要]不同的眼光會讀出不同的色彩,關鍵是怎樣尋找印度自身的民族主體性。
近期《摔跤吧爸爸》在中國熱映,觀眾在驚呼“好看”之餘又圍繞著印度的女性地位爭論不休。此時,大傢突然意識到自己對印度 這一毗鄰之邦 卻是如此陌生,從對種姓制度的理解到現行的政治經濟制度都存在深深的隔膜,因此怎樣看待印度文化正成為當下漸趨火熱的話題。
活動現場,從左至右分別為梁捷、任其然和王志毅
為此,浙江大學出版社 啟真館和衡山 和集書店於2017年6月25日推出瞭《寶萊塢背後的印度社會與文化》專題講座。伴隨著《三傻大鬧寶萊塢》輕快動感的主題曲《他如風一般自由》(Behti Hawa Sa Tha Woh),迎來瞭三位從事印度文化研究的學者,他們分別是上海財經大學教師梁捷,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碩士、專欄作傢任其然,以及《孟買之聲》的作者王志毅,共同為聽眾講述自己對印度的見聞與思考。
被想象出的印度文化
學習印地語出身的任其然從《摔跤吧爸爸》這一影片切入。“該電影的火熱程度甚至體現在瞭國際文化交流上,我國領導人在會見印度總理莫迪時也借著它開場。但印度宗教問題的復雜性在於,莫迪帶有濃厚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而阿米爾 汗則是一名穆斯林,這一引用背後究竟有多少深意,實在耐人尋味。另一個問題是,《摔跤吧爸爸》是女權主義作品嗎?很多批評者認為這是一個殘暴的父親,假裝將女兒訓練成瞭父親想要的樣子,對於子女來講鮮有選擇的權利。”
但任其然特別強調這一問題的復雜性,特別是阿米爾汗在拍攝時所面臨的印度現實 關於女權的問題在當下的印度國內存在兩種聲音,一種承認女性地位低下,近年來強奸案、性別歧視的傳聞也屢屢出現,為此女性需要模仿男性來挑戰男性主導的社會文化。為什麼現代化建設瞭這麼多年後,該問題卻毫無起色?在印度大街上經常看到男性西裝革履,而女性穿著傳統服飾。大概在傳統的印度文化中確有壓抑女性的部分,比如阿米爾 汗前些年拍攝的《抗暴英雄》就化身一個印度兵拯救寡婦,以挑戰傳統中的“寡婦殉葬”制度。
電影《摔跤吧爸爸》劇照
可同時傳統對於印度人的影響不能用如此現代化的眼光看待,這也就引向第二種聲音,即用印度傳統文化來為女權辯護。有些知識分子就認為不可接受女權主義,這樣思潮是由英國殖民者傳入的,反過來印度傳統才是無法拋棄的東西,女性的重要性恰恰是通過母親的重要性體現出來。種姓制度、性別分工可以被運用為反抗殖民主義的話語。比如甘地在宣揚“非暴力不合作”的同時也不排斥種姓是和諧的,這種和諧的體系下低種姓無需反抗。讓我們看到反殖民是進步的,但它的手段可以是高度傳統的。
為此任其然指出《摔跤吧爸爸》背後走瞭一段很漫長的歷史,沒有歷史就無法理解它的意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印度曾經興起過大量的激進女權運動(如“濕婆軍”),但直到今日也未能取得完全的成功。因為,在印度女性受到侵害絕對不是某一個男性在大街上色心頓起,肆意妄為的行為。強奸往往是一種組織化的、系統的行為,背後是從上司對下屬、老板對員工、上級對下級的一整套權力關系。從這個角度看,《摔跤吧爸爸》敢於讓這種性別暴力和生育機器的問題浮出水面,仍然是有意義的。
理解印度的艱難源於不同文化總是帶有各自的視域在看待印度
一種是中國人的視角。任其然打趣地提到“恒河臥屍”的說法,典型的正是餘秋雨早些年受鳳凰衛視邀請周遊世界,途徑印度,“在恒河邊,我看到的是,人的骯臟、人的醜陋、人的死亡,都可以誇張地裸露,都可以毫無節制地釋放給他人、釋放給自然。由於人口爆炸,這種行為正在變成一個前所未有的聚集,龐大的人群正日以繼夜向河邊趕來。”(《出走十五年》)類似地,從德裡到泰姬陵的路邊,可以看到許多男性露著白花花的屁股隨地小便。但這些恰恰是中國人樂於看到的,印度的貧窮、骯臟和落後,正反過來印證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恒河
第二種則是西方的視角。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面對工業化的急劇增長,西方人人轉而向印度尋求精神解讀。比如Beatles就遠赴印度在雪山上尋找大師修習瑜伽。而許多激進左派就以Berkley為大本營,訴諸對現代世界的反抗。代表人物正是金斯堡唱著對濕婆的禮贊,強調靈性的生活。
任其然指出最重要的問題是印度人怎樣看待自己。或是將GDP發展和現代化視作唯一出路,或是以西方的視角將自己視作靈性的國度。不同的眼光會讀出不同的色彩,關鍵是怎樣尋找印度自身的民族主體性。
印度人類學研究著作《階序人》帶有法國激進運動的影子
隨後任其然轉入瞭對印度人類學研究的經典《階序人》的閱讀介紹。他特別提請讀者註意這本著作寫作於1966年,正是法國激進運動漸趨興起之時(兩年後即是“六八運動”的爆發)。當是時法國知識界的左派以薩特、波伏娃為代表強調對於既定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而右派如雷蒙 阿隆寫作《知識分子的鴉片》聲稱激進尋求社會平等是不會有結果的。
帶入這個語境就可以理解,為何路易 杜蒙在《階序人》這本著作的序言及正文中會花費如此多的筆墨來回應西方知識界的爭論 什麼才是平等?什麼才是種姓制度?
首先,《階序人》中一個鮮明的立場即是“階序人”(Homo Hierarchicus)和西方近代以來原子式的“個人主義”有根本不同。杜蒙認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懸置”西方意識形態的常識邏輯,從印度本土的邏輯內部去理解卡斯特制度。“一旦把現代意識形態視為普遍真理,不隻是政治的與道德理想(這無疑是在宣揚一種信仰) ,而且是社會生活的忠實寫照(這是過分天真的判斷) ,這樣就無法理解另一種意識形態瞭”。西方學者不能無反思地用“社會階層”概念來套用到種姓制度之上,過於信奉自身的社會邏輯隻會帶來一種強迫的扭曲。任其然意識到杜蒙思想背後存在的一條從塗爾幹到莫斯的社會學傳統,杜蒙有效利用瞭其老師莫斯的“比較社會學”方法,首先尊重具體社會(卡斯特制度)的特殊性,再反觀跨文化的普遍性。
《階序人》
人們習慣於將種姓制度看作是由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一層層嚴格的等級壓迫,人民在其中永世不得翻身。但是,其實種姓制度根本不是一個均一的體系,如婆羅門和剎帝利的比例在北印度可能達到25%,而南印度可能隻有5~6%。婆羅門並非永遠享有榮華富貴,在很多地方婆羅門可能是文盲,由於種姓分工,他們沒有政治權利也不能工作,唯一的職能是在民眾死時去誦經,過得十分淒慘。
而所謂的嚴苛的永不翻身的階層也隻是一個神話。比如在婆羅門勢力龐大的馬哈拉施特拉邦也興起過大規模的宗教改革運動,類似於馬丁 路德的改革,人民要求自己來閱讀《吠陀》而不接受婆羅門的販賣。
至於現今對於種姓制度的刻板印象實是英國殖民者的發明。最初的殖民者閱讀婆羅門自己寫作的文獻,將婆羅門視作是社會的最高階層,然後以之為在農村進行人口調查,強行將農民歸入自己的種姓。可能在農村,農民本是按照自己的職業(如屠夫、皮匠)理解自身,但英國殖民者如此地分類,就人為地造成瞭種姓間的巨大隔膜,是即“知識的生產”。
正像杜蒙所論述的,在卡斯特制度下,身份和權力是不對等的。“身份”是儀式和宗教上的地位區別,而“權力”是世俗的等級差異,它基於財富和政治權力。但西方學者強行在“社會階層”的概念下對種姓制度進行分類,來暗示印度社會的不平等。這種平等主義隻是西方意識形態“幼稚的平等主義,對其他的意識形態之成見,還有宣稱要在此基礎上立即建立起一門社會科學:這些都是自以為是的我群中心主義之要素”。
任其然提出,種姓制度對於印度人的意義遠非不平等所能描述。在現實的政治操作中,人們也利用宗教身份來參與選舉,比如穆斯林長期傾向於投票給國大黨,因為世俗的國大黨對於穆斯林社區較為容忍;賤民傾向於給大眾社會黨(Bahujan Samaj Party, BSP)投票,因為BSP被認為是“真正”由賤民發起、代表賤民利益的黨派;而社會主義黨又多以首陀羅為主體。種姓就成為政治宣傳的話語。
印度文化內部充滿瞭各種差異
隨後,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梁捷老師介紹瞭“西天中土”(Westheavens)項目為溝通中印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努力,現已出版《民族主義,真誠與欺騙》、《從西天到中土 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等多部反思殖民主義、中印文化主體性的著作。
梁捷強調,其實印度文化是高度多元的,比如他發現自己有學術往來的印度學者、教授竟有90%來自於西孟加拉地區的加爾各答,這個城市就是將自己作為泰戈爾的故鄉,以詩和小說而聞名的,而印度旁遮普邦(以錫克人為主)卻主要從事餐飲服務、保安等工作。在中國秦始皇時期就完成的大一統,在印度至今都尚未實現。印度目前有二十種多種語言,最流行的仍是是英語,而印度語則是官方語言。南北印度就如同兩個國傢,北方通用語是印地語,而南方方言則錯綜復雜,在泰米爾納德邦幾乎沒人用北方的印地語。梁捷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情,當自己問一個來自南方的印度人怎麼看北方的電影時,他回答“和你們一樣,我們也是看字幕的。”
《民族主義,真誠與欺騙》
除瞭語言差異,或許宗教差異更大。在印度,清真或非清真的差異是中國人很難想象的,比如在孟買這樣一個偌大的城市是無法買到牛肉的,但喀拉拉邦的人民認為一個好的印度人就應該吃牛肉。而種姓制度下,如東部的比哈爾邦,婆羅門的生活其實是很悲慘的,因為宗教禁止他們工作。
梁捷指出,在當下印度,人們已經在努力消除種姓制度帶來的隔離。比如1947年以來賤民階層在讀大學時能夠獲得額外的加分,在應聘公務員時也占據特別的優勢。曾經有一個印度新聞報道,一個婆羅門孤兒為賤民所收養,結果為瞭究竟能不能享受配額照顧而鬧上瞭法院。
甘地的死亡不是簡單的暗殺事件,應該被視作是印度內部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悲劇。甘地是被一個印度民族主義的婆羅門所殺死的,台中看診椅對方能熟練地背誦《博伽梵歌》,對方施暴的原因在於“非暴力不合作”這種陰柔的、弱者的方式不利於民族主義的發展。由於整整兩千年間穆斯林、英國人與本土印度人的文化碰撞,使得這個國度存有瞭極為深厚且復雜的創傷,印度人對歷史的認知註定和印度文化之外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台中牙醫椅推薦寶萊塢是當今印度文化的展示中心
最後,由《孟買之聲:當代寶萊塢電影之旅》的作者王志毅介紹瞭寶萊塢對於印度文化的傳播作用。他指出在2000年以後牛津在新德裡的出版社發行瞭一本專門的寶萊塢研究書目,其研究方法類似於對寶萊塢這個行業進行田野分析,接近於人類學的思路。
他更樂意從影視欣賞的角度來談談對寶萊塢電影的理解。通常而論,寶萊塢的音樂和色彩是最受影評人和觀眾贊揚的地方,但王志毅指出寶萊塢作為一種大眾文化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極為重要且困難的一環。比如在《摔跤吧爸爸》中父親的形象就是非常成功的。而近來素有印度版“魔戒”之稱的《巴霍巴利王》也在人物形象上展現出極大的功力。這位南印度的英雄完美地融合瞭經典與現代的種種元素,一方面他繼承瞭《羅摩衍那》中羅摩和悉多台中馬鞍椅價格的悲歡離合,但另一方面他又比傳統的人物更有活力。在《博伽梵歌》中的英雄往往無奈地服從命運的安排,但在《巴霍巴利王》中主人公就提出“作為一個勇士,命運也會向他屈服”。
這種刻畫手法非常重要,一個英雄必須要承載某種符號。在美國許多超級英雄電影中都沿用著這種手法,圍繞著經典話題再度展開,基於已有的地基用濃鬱的情感主義加以烘托。比如《美國隊長》第一部承載的就是“犧牲小我與成就大我”的美國精神,而第二部則談論的是“自由的最大威脅就是恐懼”因而才導致瞭九頭蛇的誕生種種。人物形象離不開一種類型,但如果過於類型化則可能流於空泛。
電影《巴霍巴利王》劇照
隨後在被問及“為何印度電影總是那麼長”,王志毅十分幽默地回答:“因為印度一年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很炎熱,觀眾們希望能在電影院裡一邊乘涼一邊打發時間。”而加入歌舞畫面則可以更好地迎合觀眾的需求,將片長進一步延伸。看電影就成為印度人一種奇特的生活方式,在一些落後地區,許多觀眾在“尬舞”時是需要站起來一起跳舞一起歡呼的。
而片長的變化、寶萊塢電影的變化也體現瞭印度現代化所帶來的變革。在印度的一些大城市中電影的長度已經被大大的縮減以滿足國際需求。就像在《摔跤吧爸爸》中在獲得勝利後,父親沒有帶著兩個女兒一同跳舞,而是插入瞭一段動人的MV,這種轉變也可以看出寶萊塢電影向中產階級的轉換。
對於寶萊塢電影而言,很重要的就是對於印度主流意識形態的宣揚。比如在《摔跤吧爸爸》中很少有人註意到裡面潛在地暗含著穆斯林與印度教徒的和解(不吃肉的穆斯林傢庭),抑或是在阿米爾汗的《巴薩提的顏色》中對等的存在兩場葬禮,一場是伊斯蘭式的,一場是印度教的,這種並立也是嘗試將兩種宗教統一於印度這個國度中,至於最近又被挖掘出的一部“神劇”《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則暗含著印度人與巴基斯坦人沖突的和解。因此,寶萊塢背後是整個印度文化沖突和民族訴求的縮影。(文/宋一帆)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http://www.thepaper.cn/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 台中牙醫椅子 【資深牙醫推薦】符合人體工學的牙醫工作椅試坐體驗心得,保持正確姿勢
- 牙醫工作椅子 【資深牙醫推薦】符合人體工學的牙醫椅牙醫椅試坐體驗心得,保持正確姿勢
- 台中醫師椅批發 【吳醫師專欄】牙醫工作椅子該如何選擇?@E@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留言列表